人物
时段
朝代

別集類
   学翼序
讲学第一要令人启信夫以不信学之人而与之言身
心性命其能有入乎故必启信而后可与言也夫既信
矣则是者固多而非者亦不少使不防忌则一傅众咻
将不免方信而忽疑矣故启信之后又当防忌既防忌
矣则摇夺者少而其信必坚前途皆坦途矣使不正趋

则佛老之说得混其中恐又愈信而反愈远故防忌之
后又当正趋使趋正矣粹然一禀于吾儒而二氏之说
一毫不能杂学问可谓至真至正矣使不明源则道理
之源头未透纵下功夫不合本体不过支离口耳之学
耳故正趋之后又当明源使源明矣圣学之根宗彻矣
若不励功则虽有所窥总属虚见其何以尽性而至命
明源之
后又当励功使励功矣即翘然自足曰吾益
矣吾生平学问至此亦可以止矣又不几于为山而未 (第 25b 页)
议。始得赴举。先正臣成浑,先正臣赵宪。连上封事。各请其通融清要。 仁庙时故相臣崔鸣吉为副提学。与馆僚 沈之源,
金南重,李省身应 旨联章。请通用庶孽。其言甚切。故相臣张维亦上疏启论。 上下其议。于是故相臣金尚容为 (第 73L 页)
  [监役公(俞命赉)传]
监役公字弼卿。四岁而孤。母宋夫人抱而泣曰。礼寡妇之子。非有见焉。不与为友。吾恐汝不能学。世之君子不汝友也。因口授小学通鉴。宋文正公时烈。夫人诸父也。(文正公。夫人再从叔父也。)以公为托曰。儿壮而未有师教。愿叔父怜之。文正公许诺。教之而喜曰可与也。命号慈教堂。言受母教训以有立也。公处文正公门下六七年。敦行孝悌。娴礼节。通性命之学。自安东权尚夏,乌川郑浩以下文正公门下诸名儒。皆乐与之为友。初忠简公无子。以堂从子命夔(即公叔父都事好曾孙学生檠子也。)为子而公生焉。国典。立后后生亲子。亲子奉祀。所后子为众子。忠简公遗命从国典。公既长。知此事非礼经之意。引胡康侯故事。将让宗于命夔。以告文正公。文正公叹其合于礼。白 上许令移宗。因并及大臣韩兴一, 沈之源
及诸大夫士家皆视公归正。著为令。 肃宗初。尹镌,许穆募岭人都慎徵。以礼事陷文正公。文正公流于长鬐。而 (第 243H 页)
引国制期年之说。以调停两家。
 领议政郑太和等引大明孝慈录。谓 慈懿大妃当服期年。(领相郑太和、左相 沈之源
、延阳府院君李时白、完南府院君李厚源、领敦宁李景奭、领中枢元斗杓议。皆同。)〇镛案国制期年者。 大明 (第 409H 页)
我独有二天。章曰。今夕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按事者。公法也。遂举正其罪。州境肃然。 沈晚沙之源。
为洪州牧使。林判书坛。为本道监司。巡到洪州。公自以平日亲友。接待颇简。林公笞州吏曰。汝官。于我交契虽 (第 346L 页)
其显。没而无可称者。果何如耶。休岩,北溪。我再从叔性潭先生暨广岩朴公铭其墓。勉翁则沧洲申公状其行。而 明源之
状。又性潭文也。余与朴氏。修世好。讲戚谊。固已稔知其世德之美。而今读铭与状。更得休岩以来事亲奉先敦宗 (第 132L 页)
不世之伟绩复著。既失之遗藏复露。 宸翰辉赫。揭如星日。后孙感诵。河海莫量。惟是文康公墓谱牒。亦曰今为 沈政丞之源
山地云。而尚不能验寻。此乃诚意之不逮。人 (第 110L 页)
以戊寅十二月二十一日没。祔葬在杨州内松山辛坐之原。继后子宗之。即府使公。生一男别检㙐。四女。适领议政 沈之源,
判书张善澄,都事尹潡,郡守李齐泰。孙圣冕通德郎。为别检继子而又无子。子兄子源。源四子。得观进士,得复 …… (第 77L 页)
子七月五日卒。墓于高阳沙里岘子坐原。配安东权氏。后公十年没。祔焉。举一男四女。男㙐司圃别检。女领议政 沈之源,
判书张善澄,都事尹潡,郡守李齐泰其婿也。侧室四女。为罗斗承,高傅,金权缵,李之升妻。外孙曰沈益相牧使 (第 78L 页)
给神祀勿禁之帖。又劾罢之。都下震慄。莫敢违禁。有扈卫军官僭衣被拘。大臣移牒解释。府君重杖而遣之。左相 沈之源
以见轻自引。且论通关郎厅之失体。府君引避见递。大司谏朴公长远,献纳南公九万。劄论李某申严法禁。遇事敢 (第 484L 页)
。若果如其谋则上变设鞫之后。自当忧怖罔措。何敢以书札伸救乎。公殁后三十八年辛丑。公夫人上言讼冤。大臣 沈公之源
议请如章。 显宗大王命复勋爵。后四年贼臣许积诬引尹仁发事。请寝成命。盖仁发尝夜杀行人于广州路上。抉眼 (第 248H 页)
之隐忧。无可告诉。窃计今世惟执事知我。故前书敢有云云。何执事之不谅焉。今不暇远引古人。只以近例言之。 沈相公之源
尝于孝庙朝。筵白权思诚丈情实。乃得许归。沈公即是权丈姊夫也。此其为爱人之忠事君之诚如何也。今日下执事 …… (第 143H 页)
恶其异己。力排前言。致之深文。不少原恕。则其流之弊。必将至于焚坑而后已。莫之救也。古人曰。学者于是非 之源。
毫釐有差则害流于生民。祸及于后世。岂不信哉。其为弟子者。犹能领悟此义。或有劝以陈章自劾者。或有叹其迁 (第 146H 页)
寻墓事迹
按胜览冢墓条。曰坡州焚修院北尹某墓。旧谱又云文肃公墓在坡州焚脩院北。文康公墓同原。而今为 沈政丞之源
墓山。盖历世既久。宗派残微。间经兵燹。渐失守护。而为沈家所占据也。至今土人指点沈坟下一大古冢。为尹侍 (第 278H 页)
七月丁内艰。丙午二月十五日。卒于砥平乡庐。享年五十九。窆于原州任堂山庚坐。配青松沈氏。进士养镇之女。 晚沙之源
其先祖也。婉嫕有女士风。生先公一年。殁先公十五年。窆杨州鹤谷负坎之原。举二男。长即鼎镇。次履镇。履镇 (第 528L 页)
志未伸。引诗匪风下泉等语。以发挥志事。大臣以下多畏其触讳。迭请删改。而李景奭贻书于先生。贻书于总护使 沈公之源。
又入告而恐动之。(李相景奭有乡愿之行。为流俗所推尊。丁丑媾成。撰三田碑文。先生尝曰。彼于当时。虽迫于 …… (第 415H 页)
而圣学之要。不过读书穷理。善则从之。恶则改之。又曰。 临筵绝稀。外臣罕接。一㬥十寒。未曾有益。有同无 源之
水。无本之木。不待绠斧而自至于枯涸矣。又曰。使臣出入 筵席。徒诵章句。不揆 殿下真实知得真实行得。而 …… (第 423H 页)
。不许。明日召对。请复 贞陵。定田制。行保伍。修军政。举乡约。禁僧徒。禁同姓嫁娶。行良人从母法。釐正 沈之源
家宗法。及赵复阳,李端相,金万基,金益炅,李敏迪等擢用事。既退。 上赐春幡。先生以为不作无益害有益之 (第 423H 页)
还走山城。将至南门。而为伏兵所阻。不得前进。彷徨岐路之际。得遇 沈之源,
李一相,丁彦璜。一时作行。再进东门而又不利。艰难奔窜。转入于海岛。数月漂转。饥冻于大部紫燕之间。借得 (第 281H 页)
之典。昭如日星。容此一二人危峻之发。宁有混淆是非之理。此又重臣之过虑也。其置而不论。别无所失。请献纳 沈之源,
正言吴端,大司宪洪瑞凤,执义金槃等。并 命出仕。
处置两司劄(己巳)
并引嫌而退。圣人之心切于爱民。 (第 396L 页)
   七夕日。复用前韵。(五首)
   月夜玩酴醾花
   忆宣城
   远山白烟
   豚儿昼寝戏书
   七夕日送人
   过 沈晚沙
宅有感
   偶出广津口占
   次申玄翁病中见赠韵
   病中即事
   病后始出
   题桐剪板
沈晚沙
宅有感
去年高会此堂前。佳节清樽醉绮筵。今日一杯湖海酒。西风又近菊花天。
偶出广津口占
三载红尘一拂 (第 23H 页)
   又呈邻字二绝韵
   又呈七言律诗(三首)
   乡儒请褒赏呈文(公生时)
   郡守报营状(时。 沈相国之源。
为本倅。)
   巡相请褒 启状(时。李公溟。为本道巡使。)
   挽词[芝山曹好益]
   行状
加赏秩。则庶有补于风化之万一。幸望具报营门。一以旌表其闾。一以流荫其嗣。以奖后人。
郡守报营状(时。 沈相国之源。
为本倅。)
状略曰。孝友清白。世无其比。幼学壮行。终始全备。虽自谓笃信好古儒者。无能出其右也云云。 …… (第 232L 页)
 
(崇祯周甲后十七年甲申。乌川后人郑葵阳。谨识。)
郡志人物
朴仁老。万历己亥。登武科。性恭谨笃学。事亲至孝。为文康公张显光所深许。多有问难性理之说。及居官以清白著名。乡人敬服。立祠祭之。

道溪祠宇上梁文[佐郎李德玄]
善之服乎人。慕仰之情深切。殁而祭于社。尊奉之举则宜。论议攸同。情文允协。伏惟无何朴公。清修苦节。和易真心。百行 之源。
乡邦皆称其孝友。一意于善。邢枉不留诸心胸。惟其资禀之高。所以名行之著。桑蓬志大。有怀投笔请缨之风。草 (第 236H 页)